英語詞語和漢語詞各有各的特征,存在很大差異。因此,在將英語翻譯成漢語時,要選擇一個恰當?shù)脑~語往往頗費斟酌。由于英語中一詞多義的現(xiàn)象頗為普遍,因此,可以說,英語詞匯的“涵義范圍比較寬,比較豐富多彩,詞義對上下文的依賴性比較大,獨立性比較小”。當英語中的詞語孤立的時候,嚴格地說,我們無法說出它的具體意義,也就是說,它的詞義是游移不定的,它具有該詞語在使用中可能具有的一切詞義。難怪英國哲學家維特根斯坦有“詞匯的意義即是其在語言中的運用(The meaning of a word is its use in the language.)"之說,而弗斯(Firth)則有“每個詞語在用于新的語境中時則是一個新詞 (Each word when used in a new context is a new word.)"之說。這就是英語詞語多一詞多義的原因所在。
現(xiàn)代漢語里的詞語同英語里的詞語大不相同,現(xiàn)代漢語詞語的涵義范圍比較狹窄,詞義比較精確、固定、嚴謹,其伸縮性和對上下文的依賴性比較小,具有較強的獨立性。因此,整個說來,現(xiàn)代漢語里同一個詞語的詞義即使在不同的上下文中也沒有多少差異。這樣,現(xiàn)代漢語里一詞多義的現(xiàn)象遠沒有英語那樣普遍,對照一下英語詞典和漢英詞典我們便發(fā)現(xiàn),英語里每個詞條往往有數(shù)種甚至數(shù)十種詞義。很多還有數(shù)條甚至數(shù)十條同其他詞匯搭配而形成的新意義,由此可見英語詞匯的詞義對于搭配和語境的嚴重依賴性;漢語詞語則不同,每個詞條只有非常有限的幾個詞義,這充分顯示了漢語詞匯詞義的伸縮性和對上下文的依賴性非常弱小。
英語詞語同漢語詞語的另一個顯著區(qū)別是,由于當代科技日新月異以及英語在國際上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各個行業(yè)、各種集團都盡可能地使用英語常用詞匯來表達各種概念。在這種背景之,英語詞義的范圍很容易擴大。換句話說,英語詞匯的詞義容易獲得新義。漢語詞匯則不然。作為因形生義、因形帶來聯(lián)想的象形文字,漢語語言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tǒng),有著特殊的民族文化底蘊和內(nèi)涵,再加上漢語里的用詞講究詞義精確、穩(wěn)定、規(guī)范、嚴謹,歷來反對生造詞義和沒有理據(jù)的組合,因此,漢語詞語的詞義很不容易受到外部環(huán)境的影響,不易于變化,并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執(zhí)著、凝滯、不易變通"。
知道英漢兩種語言各自詞匯在詞義表現(xiàn)方式上的差異,在翻譯過程中,我們就應該對在譯語中所選擇的詞語進行仔細斟酌和揣摩,保證所選擇的詞語精當、貼切,符合上下文和句子前后搭配的需要。請看下面的例子:
1. You cannot build a ship, a bridge or a house if you don't know how to make a design or how to read it.
譯文:不會制圖或看不懂圖紙,就不可能造船、架橋或蓋房子。
分析:在這一句中,build的意思是to make (one or more things) by putting pieces together (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1978:131)。陸谷孫的《英漢大詞典》(P. 228)對該詞該項意義的解釋是“建筑;建造;修建;營造”。然而,在該詞用于例(1)中的時候,build一詞分別被譯成了“造”、“架”和“蓋"。英語中一個動詞build可以和它的三個賓語 a ship, a bridge or a house 搭配,而漢語中卻沒有一個共用的動詞可以完完全全地和這三個賓語搭配并表達相同的意思。當我們說build a ship時,漢譯文恐怕只能是“造船”而不能說“架船”或“蓋船” 了。換句話說,選擇“造"這—詞來和“船”搭配才能算作是精當、貼切。與此類推,我們也不能說“架船”和“架房子” 以及“蓋船”和“蓋橋”。英語詞語意義的寬泛和漢語詞語意義的狹窄由此可見一斑。
有時候,在譯文中選擇詞語還要考慮到詞語意義的細微差異。請看下面的例了:

On the wings of hope, of love, of joy, Miss Meadows sped back to the music hall, up the aisle, up the steps, over to the piano.
譯文:美多斯小姐仿佛插上了希望的翅膀,愛情的翅膀,歡樂的翅膀,一路飛奔回音樂廳,她穿過通道,躍上臺階,三步并作兩步走到鋼琴前。
分析:在將上例中的介詞短語up the steps翻譯成漢語時,對于該如何待up翻譯成漢語確實頗費斟酌。在英漢翻譯中,由于英語中的介詞很發(fā)達,而漢語中的介詞不夠發(fā)達,因此,在將英語中的介詞翻譯成漢語時,往往需要使用漢語中的動詞。根據(jù)up同the steps的搭配,可以將其翻譯成“跳上”、“登上”、 “跨上”、 “蹦上''、“跑上”、"爬上”、“走上”、“躍上”等等。但到底選擇哪一個表達最精確,最符合上下文呢?根據(jù)前后文,選擇“躍上”最能夠體現(xiàn)該句中所描述的歡快氣氛,在感情色彩方面符合上下文。選擇“爬上”可以說是不正確的,而選擇“跳上"、“登上”“跨上”、“蹦上”、“跑上”、“走上”等不能說不可以,但卻欠精確、得當,非上乘的選擇。作為譯者,很多時候都要從類似的多種表達法中選取一個最恰當、最符合上下文感情色彩的表達法,或者斟酌再三、反復揣摩,直到找出一個精當、貼切、符合語境的表達法。
請將下面例句譯文中黑體部分同例句后兩括號中的詞語作比較,注意詞語的感情色彩、貼切程度以及同語境相符的程度。
Saudi Arabia has had problems with Iraq and Yemen but he tried hard to remain in touch with leaders of both states.
譯文:沙特阿拉伯與伊拉克和也門之間早有糾葛,但他仍竭盡全力與兩國領(lǐng)導人保持接觸。(比較:問題,疑難問題;難以解決的事情)
分析;這里相problems翻譯成“糾葛"可以被著作是詞義的引申,是名詞詞義從抽象向具體的轉(zhuǎn)化。如果將其翻譯成“早就有問題”而不翻譯成“早就有糾葛” 則譯文顯得概念模糊不清。
另外,在選擇詞語吋,還要注意詞語的“雅"與“俗",也就是在翻譯過程中,要考慮語言使用的語域(register)問題。
首先,所謂詞語的“雅”就是指優(yōu)雅而正式的書面語,“俗”則是指口語、俚語和非正式用語。如果原文中使用了優(yōu)雅、正式的書面語,譯文當中也應該選擇優(yōu)雅、正式的書面語與之對應,這樣才能取得所使用的詞語在語體上的近似或?qū)Φ?,以保持語言在語域上的同一性。所謂的語域就是指語言隨著使用環(huán)境不同而區(qū)分的變體,是指在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使用的,有一定語言特征的語言變體。語言的語域是由具體詞語的語體體現(xiàn)出來的。英語的詞語分為五種語體:hyperformal — formal — normal 一informal 一 hyperinformal,即:超正式體—正式體—普通體—非正式體—超非正式體。漢語的詞語分為三種語體:書面體、普通體和口語體。要做到“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即在恰當?shù)膱龊鲜褂玫皿w的語言,譯者首先必須能夠充分領(lǐng)悟原文用詞的語體色彩和使用場合,其次是譯者必須能夠具備較好的譯語文字功底,能夠在譯語當中找到符合原文詞語語體色彩的對應詞與之對應。為了說明“雅”與“俗”的問題以及語域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