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典故性成語,是指來源于歷史事件、寓言、神話傳說中的成語。其特點是歷史悠久,富有民族色彩,民間廣泛使用,約定俗成。如果說詞、短語、句子是語言的結(jié)構(gòu)特征,那么典故性成語作為語言的一個分支,大多以短語的形式出現(xiàn),很少以句子的形式出現(xiàn)。雖然結(jié)構(gòu)簡單,但內(nèi)容豐富,寓意深刻。其形式的固定性和意義的完整性表明其結(jié)構(gòu)不能隨意改變,其中的詞不能隨意拆分。比如貓爪,最簡單,但絕不是捏造和虛構(gòu),而是來自法國拉方丹的寓言,講的是一只猴子用貓從火中取栗子的故事。在現(xiàn)實生活中,常用來指被別人當作工具或爪牙的人。另一個例子是不尊重人, 在用詞上相對簡單。這句話出自《新約全書》第十章:“彼得開口說,我真看出神是不偏待人的?!北緛砭褪恰吧瘛辈黄灰械囊馑肌,F(xiàn)在,這個習語在其原始含義的基礎(chǔ)上暗示了“歧視”的含義,但它在人民的背景下產(chǎn)生了影響?!秾嵱媒?jīng)濟學》中用習語來說明墨索里尼的“不偏袒”,實際上是對他的諷刺。這種習語如果運用得當,會大大地為文章和講話增色,從而闡述深刻的道理,使人深受教育。以下是對典故成語來源及漢譯的探討:
1.源于歷史故事或事件。歷史上發(fā)生過很多著名的歷史故事或事件,后人往往用一句簡潔的語句來表達其內(nèi)容,時間久了就成了習語。例如,《達摩克利斯之劍》就是來自古希臘的歷史故事。西塞羅(公元前106年?公元前3年)在他的論文《與舒拉的對話》中寫道:“狄俄尼索斯一世,公元前4世紀西西里島錫拉丘茲的統(tǒng)治者(公元前406年?公元前67年)有一個密友叫達摩克利斯,他很羨慕皇帝奢華的生活,經(jīng)常說“國王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為了給這個野心家一個教訓,狄俄尼索斯在一次宴會上讓他坐上國王的寶座。他猛然抬頭,看到一把劍用頭發(fā)掛在頭上,隨時有刺中頭部的危險。他嚇得如坐針氈,總是提心吊膽的。于是,習語的“達摩克利斯之劍”誕生了, “千鈞一發(fā)”用來形容即將來臨的危險或危急的情況,類似于中文的“千鈞一發(fā)”。另一個例子是過河拆橋。美國人使用習語的橋梁。原指古羅馬的尤利烏斯·愷撒的軍隊乘船過盧比孔河后燒船,以此向士兵表明后路已斷,無路可退?,F(xiàn)在借用它來比喻“不要固步自封,下定決心全力以赴”,和中國人說的“破釜沉舟”一樣。
第二,來源于寓言。寓言是用比喻的形式來說明某一個道理,是文學作品中最短最簡潔的形式。比如殺鵝取蛋,這個故事源于一個希臘寓言,說有一個鄉(xiāng)下人急于發(fā)財,把只會下金蛋的鵝殺了,以為可以一下子得到所有想象中的金塊,結(jié)果一無所獲?,F(xiàn)在只是比喻貪圖眼前利益,沒有長遠打算。但漢語不是說“殺鵝取蛋”,而是說“殺雞取蛋”,有不同的隱喻。因此,在漢語翻譯中必須遵循漢語成語的搭配規(guī)則。再比如《伊索寓言》里的Veper和File,講的是一條毒蛇發(fā)現(xiàn)了一個鐵銼,以為是一頓美餐。但是鐵銼說它的使命是咬人, 不被別人咬。后人用此比喻“欺騙者被他人欺騙”,翻譯成中文要做直譯或意譯。
第三,來源于童話。神話是關(guān)于神仙或被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人對自然現(xiàn)象和社會生活的一種天真的解釋和美好的向往。如雨貓狗,源于北歐神話,貓對天氣的影響很大,英國水手至今說:“一只貓的尾巴藏著一股強風”。據(jù)說駕馭風暴的巫師變成了一只貓。狗是風的信號,狗和狼是風暴之神奧丁的追隨者。在德國古代繪畫中,風被畫成了狗頭和狼頭。所以貓被視為暴雨的象征,狗是伴隨暴雨而來的強風,下貓狗就是下大雨/暴雨,翻譯成中文就是“下傾盆大雨”。再比如Analthea的角,中文經(jīng)常翻譯成“富有的山羊角”。阿瑪耳忒亞,希臘祖籍的女神, 是宙斯的保姆(宙斯是主神,相當于羅馬神話中的朱庇特)。宙斯還是個嬰兒時,女神阿邁勒·忒伊亞就用羊奶喂養(yǎng)他。為了感情,宙斯打掉了一只角,送給了她。許諾讓號角的主人永遠富有。

第四,傳說。傳說是指人們口頭流傳下來的關(guān)于某人或某事的故事。比如《天鵝之歌》,相傳音樂之神阿波羅的靈魂進入了一只天鵝,由此產(chǎn)生了畢達哥拉斯的寓言,即所有杰出詩人的靈魂都進入了一只天鵝。體內(nèi)。據(jù)傳說,天鵝死前唱過最美的歌。后人用《絕唱》比喻詩人、作曲家、演員的“最后作品”,這也是其中文翻譯形式。再比如千方百計。相傳公元前447年波斯獎得主馬多尼奧斯在普拉蒂亞被殺,在軍隊帳上留下大量財寶。底比斯對警察的搜尋一無所獲。他查閱了特爾斐的神諭后,知道必須“翻遍所有的石頭”,終于找到了寶藏。這個比喻現(xiàn)在翻譯成中文就是“不遺余力”。
第五,它起源于民間的飛行習俗。例如,不祥之鳥源于古代的占卜習俗,今天,貓頭鷹和鸛被視為吉祥之鳥。渡渡鳥嗅覺敏銳,能確定遠處尸體和腐肉的位置。因此,鳥穿越象征著死亡。貓頭鷹在壞天氣到來之前會哭泣,壞天氣往往會帶來疾病,所以貓頭鷹被視為哀鳥和陰郁的鳥。后人將其比喻為“不吉利的人,經(jīng)常帶來不幸消息的人”,中譯本也是如此。再比如你帽子上的一根羽毛,翻譯成中文就是“值得榮耀和榮譽的東西”。起源于一個在亞洲和美洲印第安人中廣泛流行的習俗:每殺死一個敵人就在頭飾或帽子上插一根羽毛。古代盧西恩人和許多其他古代人也有類似的習俗,這些習俗都顯示了他們的成就和榮譽。
第六,來源于諺語。諺語是流傳在人們中間的固定語句,用簡單通俗的文字反映深刻的道理,是社會生活經(jīng)驗的總結(jié)。比如物以類聚,也就是“物以類聚”,意思是“物以類聚”。在《魯迅全集》中,有這樣一句話:“是一些悲觀主義者增添了混亂...他們認為所有的作者都是一丘之貉”。它的英文翻譯實際上是害蟲增加了混亂……考慮到所有作家都是一丘之貉。再比如早起的鳥兒,它的漢澤是“早起的鳥兒有蟲吃”,意思是“早起的鳥兒有蟲吃(得),先行者最強”。先到先得。意思是“先到先得”,和前面的不一樣。
七、來自部分作品。英語中有一些很好的成語來源于一些作品,有些是原封不動引用的,有些是濃縮的。例如,洗手不干一件事可以翻譯成“洗手不干……”;“斷絕關(guān)系。從馬太福音開始,猶太總督彼拉多主持了對耶穌的審判。因為他認定耶穌是無辜的,有些猶太人不服,所以他公開宣布辭職,把耶穌交出來,以示與此案無關(guān)。再比如和伯利勛爵搖頭一樣意義重大,翻譯成中文就是“和佩利勛爵搖頭一樣有意義”。出自愛爾蘭劇作家、政治家謝尼丹在《批評家》中的模擬悲劇《西班牙無敵艦隊》。伯利勛爵全神貫注于國家大事,忙得沒有時間說話。他搖搖頭來表達他的想法。帕夫根據(jù)這種搖晃來解釋他所說的話。
八、來源于動物、植物、日用品、人名、地名等。比如,(1)⑴流下鱷魚的眼淚,根據(jù)西方古代傳說,鱷魚在吃人和吃動物時會流淚,意思是壞人假裝同情受害者。它類似于中國的“貓哭老鼠,鱷魚的眼淚”,這種語言的前一部分經(jīng)常被用作它的中文翻譯。比如你所有對房客的憐惜之詞,都不過是鱷魚老師。它的中文翻譯是“如果你憐憫房客,你就是在哭貓哭老鼠”。⑵不和諧的蘋果,中文翻譯為“斗爭的原因或根源”。傳說厄里斯女神沒有被邀請參加忒提絲和佩琉斯的婚禮,所以她把蘋果扔給了參加婚禮的眾神。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把它給了維納斯, 三女神中最漂亮的。這間接造成了古希臘人和特洛伊人之間的特洛伊戰(zhàn)爭。(3)美國女作家斯托夫人的小說《湯姆叔叔的小屋》中負責奴隸的工頭西蒙·勒格雷既刻薄又挑剔。它的中文翻譯是“一個尖酸刻薄、愛挑剔的人”。(4)⑷被伯克,中文翻譯為“生于名門望族”。自1826年以編制貴族名單的愛爾蘭作者約翰·伯克的名字命名以來,《人物名錄》一直被公認為研究英國貴族及其家譜的權(quán)威著作。所以,被列入伯克的貴族名單,就是貴族出身。(5) ⑸all Dutch/Greek to me,其中文翻譯為“我什么都不知道”,其中Dutch和Greek原是“荷蘭人”和“希臘人”。(6)⑹擁有五月集市(May Fair)的free-simple,中文翻譯為“無條件獲得的沒有出生等限制的不動產(chǎn)”, 其中五月集市(May Fair)是“倫敦西區(qū)的貴族居住區(qū)”,18世紀每年5月該地區(qū)都有集市,因此得名。(7) ⑺Life不過是一場空夢,中文翻譯為“人生如夢”。美國詩人朗費羅的詩。⑻lose face的中文翻譯是“臉”或“面子”的意思。百事通⑼Jack翻譯成中文就是“雜而不精的人”,來源于萬事通,無所不能的大師。Jack原是“杰克”,trades指的是“各種行業(yè)”。⑽竹筒倒豆子,中文譯為“泄露消息(秘密)”,bean原本是“豆子;豆科”等等。⑾喜好杯子/瓶子,翻譯成中文就是“貪杯中之物;好酒”,杯瓶本來就是“茶杯”和“瓶子”。⑿羅馬假日,翻譯成中文是“享受別人的痛苦”,不是“羅馬假日”。[13] ⒀as鎮(zhèn)定自若, 翻譯成中文是“非常平靜”,其中cucumber原意為“黃瓜”。[14] ⒁like a brick,中文譯為“絕望”,brick原意為“磚頭”。⒂腳下有球,翻譯成中文就是“有機會成功”,起源于足球。⒃be出軌翻譯成中文是“誤入歧途,迷失方向”等。,起源于狩獵,原意是獵犬失去了氣味。
上面簡單討論了英語典故的來源和漢譯。事實上,英語中有很多這樣的習語,想要掌握它們并不那么容易。此外,漢語中還有很多這樣的成語,它們具有相似的特點和作用,尤其是“破釜沉舟”這樣的成語。英語和漢語的重合會讓人誤以為兩種語言相通,文化背景相同。這是不對的。中文“破釜沉舟”一詞來源于《項羽本紀》中的史書記載:“項羽得知自己率兵到江邊時,都沉了下去,燒了茅屋,舉三齋以示其兵必死,無一歸心?!彪p作“殺雞取卵”,中文說“殺雞取卵(蛋)”。因此,只要我們分析兩種語言的起源, 不難發(fā)現(xiàn)他們的不同之處。為了讓學習者克服這些差異帶來的困難,必須引導他們從語言的角度去理解、掌握和使用它們,不能混淆兩種典故。比如中文的“貓哭耗子”翻譯成英文,就要用鱷魚的眼淚,否則很可能讓人混淆,反之亦然。有些人經(jīng)常犯諸如生搬硬套之類的錯誤。主要原因是他們不注重積累關(guān)于典故來源和中文翻譯技巧的知識,不了解英語受世界文化影響的程度,不能靈活運用。對于學了多年漢語的外國人來說,如果不了解中國古代的燦爛文化,不注意典故的來源,肯定會被迷惑的像 “請不要看骨灰盒”一種典故性成語的由來。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有必要適當改進教學內(nèi)容,利用講座或現(xiàn)有的園地發(fā)表帶有典故和成語的文章,從而更好地促進英語教學。